應該承認,聯合國2758決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是當時美國出賣國民黨政府的結果,儘管當時的蔣介石政府確實也不怎麼樣。
最高法院103台上1495號也指出,正當防衛的時間性為將來或現在,已侵害行為是否已經著手作為判斷,如果侵害已成過去,或預料有侵害而侵害行為尚屬未來,則這個加害的行為,就不能成立正當防衛。也許,依照黃老師的見解,上述季婦與鄧婦因家暴而殺害丈夫的行為,就能主張正當防衛。
新北市1名6旬季姓婦人,疑長期遭7旬范姓丈夫家暴,於111年11月季婦趁丈夫入睡後,持刀將他殺害,新北地檢署今(112)年3月依殺人罪起訴,該案成為全台國民法官參審首案。只要失暴者跟受暴者仍處同一空間,就能主張? 1993年的「鄧如雯殺夫案」中,鄧婦受不了丈夫長期的家暴,乃在丈夫熟睡時持鐵重擊丈夫頭部,導致其死亡。季姓婦人下手的時機並不是為了自我保護而不得已的考量,也不是實務上所稱的「現在不法」的侵害。回到季婦的案子當中,季婦趁丈夫熟睡將他殺害,算不算「有效理論」裡面的最有效防衛時間點其實很難判斷,而且這項學說受到批評的理由在於,主張正當防衛很大的理由也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。新北地院由6名國民法官、3名職業法官評議刑度,本案公訴檢察官建請區間刑度為8至12年,合議庭最終判處7年2月徒刑,全案可上訴。
本文經《法操》司想傳媒授權刊登,原文刊登於此 原文標題:【司想評論】長期受家暴而殺夫,為什麼不能主張正當防衛? 延伸閱讀 談家暴殺夫案:實務判決等於是告訴你:誰叫你活該要跟爛人結婚。球棒與辣椒水的對決:被攻擊時,我可以「正當防衛」到什麼程度? 「正當防衛」的界線:遇到槍手威脅你下車,可以開車衝撞他嗎?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如在20年間提前解約,只能拿回所繳保費的一半。
本文經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月配息、保本聽起來超完美,但為什麼多數人買投資型保單經驗都不好? 儲蓄險真的划算嗎?別看到「還本」「終生」就想買,先學會算年化報酬率 投資型保單最怕留不住,投保前先問自己:為什麼解約?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我們可以看到,不同人、不同年紀、不同生活背景、不同需求與不同價值觀,就會有不同的思考角度,而每個角度都各自合理,但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。也有些人認為儲蓄險不該拿來跟股票投資做比較,或是有其他投資報酬率更差的投資可以比,儲蓄險被過度汙名化了。價值折現是什麼意思?就是讓你可以實際感受到若干年後該筆金額的實際價值(消費力)會等於現在的多少錢。
圖表右邊是不解約,繼續年領20萬的紅利年金,假設預計領20年後解約拿回300萬,在計算成現值後,你可以看到,20年實際領到的紅利,相當於目前的170萬左右,不是你帳面上看到的400萬。最後,從眾多網友的留言可發現一個現象,相當大比例的人看到儲蓄險三個字,就直接否決了,可能數字細節都沒有仔細看,或許我應該把數字再誇大一下,讓投報率更高,看是否還是無法吸引這些人的考慮。
圖片來源:作者自製 我們看圖表左邊1至20年是繳費期間,每年要繳10萬,但折現後的數字是逐年降低的,也就是換算成目前的實際價值(消費力),20年的總繳金額價值約是目前的153萬多,不要只是看帳面上的200萬。所以20年後解約,總共領到的700萬,其實只有現在約261萬的價值。而且光是比較投資報酬率時,也要記得把儲蓄險提供的壽險價值計入,意思是,投資0050時,也要把每年投保相同理賠額度的保費扣掉,實際投入0050的金額不是每年10萬元,而是扣掉壽險保費後的金額。再想一下,繳費20年後,可多賺到相當於現在的13萬,或是再多領20年的紅利年金後,總共領到的價值約是261萬,扣掉繳費金額價值,實質賺到的約是現在的108萬價值,加上這段期間的保險,用40年的時間,是否值得可自己評估。
20年繳費期滿,此後每年都可以領到20萬元紅利年金,保單價值不變。舉例來說,若將儲蓄險當作投資商品來看,繳費20年後可以得到總繳費金額的50%獲利,其內部報酬率(IRR)是373%,用投資0050可以獲得年化報酬率7%來做比較,20年後可以累積到將近440萬本金,相差了快140萬,確實是不划算,而且資金還被綁住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有些網友表示不會買的原因有幾點,譬如提前解約要扣一半所繳保費,資金不能自由運用,有的覺得繳費時間過長,10年才會考慮,有的覺得投報率太低,考慮上通膨,這樣的投資並不划算。
如有此保險商品,請問你會有興趣買嗎? 為什麼?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題,建議你先自己評估一下,你會不會買? 為什麼?再繼續看下去。不同背景,不同生活需求,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,大家在意的出發點都不太一樣,即使我上面用折現的方式算出這張儲蓄險的價值,我相信大家的認知與感受也會有所不同。
也有人會願意買,理由是多一筆保守資產,20年後可以保證年領20萬,當作資產配也沒有不好,繳費期間還有壽險保障,還有人認為比較適合幫小孩買,繳費20年後,小孩可能還不到30歲,領一輩子可以領50年,非常划算。我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,重點其實不是在問能不能買這個儲蓄險(數字都是假的),而是你看到了一項投資機會,或是金融商品,你會如何計算、分析與評估,來判斷這個機會值不值得,適不適合,千萬別被過往的資訊與習慣給僵化了
這種在不同年份支出與收入的金額,我建議用折現現值來思考,會比較貼近現實,否則你會看到20年繳費期滿後,每年都可領20萬,累積20年可以領到400萬,再加上期滿解約的300萬,被這700萬深深吸引。舉例來說,若將儲蓄險當作投資商品來看,繳費20年後可以得到總繳費金額的50%獲利,其內部報酬率(IRR)是373%,用投資0050可以獲得年化報酬率7%來做比較,20年後可以累積到將近440萬本金,相差了快140萬,確實是不划算,而且資金還被綁住。價值折現是什麼意思?就是讓你可以實際感受到若干年後該筆金額的實際價值(消費力)會等於現在的多少錢。最後解約所拿到的300萬,是40年後的300萬,換算成現值約等於現在的92萬左右,意思是,越晚解約,拿到的這300萬越沒價值。圖表右邊是不解約,繼續年領20萬的紅利年金,假設預計領20年後解約拿回300萬,在計算成現值後,你可以看到,20年實際領到的紅利,相當於目前的170萬左右,不是你帳面上看到的400萬。我先整理之前網友的留言,有些人會進一步詢問細節,譬如是幾歲的時候要投保的,20萬紅利可以領多久,繳費期間的壽險保額是多少,有些人是看到儲蓄險就直接反應不考慮了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如有此保險商品,請問你會有興趣買嗎? 為什麼?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題,建議你先自己評估一下,你會不會買? 為什麼?再繼續看下去。
所以20年後解約,總共領到的700萬,其實只有現在約261萬的價值。而20年期繳費滿後的300萬,轉換成現值其實也只等於166萬而已,如果你把繳出去的錢,跟20年後可以拿回來的錢,以3%通膨率都換算成現值的話,其實只有賺到目前13萬左右的價值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如在20年間提前解約,只能拿回所繳保費的一半。
本文經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月配息、保本聽起來超完美,但為什麼多數人買投資型保單經驗都不好? 儲蓄險真的划算嗎?別看到「還本」「終生」就想買,先學會算年化報酬率 投資型保單最怕留不住,投保前先問自己:為什麼解約?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不同背景,不同生活需求,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,大家在意的出發點都不太一樣,即使我上面用折現的方式算出這張儲蓄險的價值,我相信大家的認知與感受也會有所不同。最後,從眾多網友的留言可發現一個現象,相當大比例的人看到儲蓄險三個字,就直接否決了,可能數字細節都沒有仔細看,或許我應該把數字再誇大一下,讓投報率更高,看是否還是無法吸引這些人的考慮。20年繳費期滿,此後每年都可以領到20萬元紅利年金,保單價值不變。
折現現值我用平均通貨膨脹率3%來做計算,可以看圖表,譬如左邊黃底是15年後繳的10萬保費,其實可以視為現在繳了66萬感覺,右邊黃底是40年後領到的40萬,其實只有現在63萬的感覺。也有人會願意買,理由是多一筆保守資產,20年後可以保證年領20萬,當作資產配也沒有不好,繳費期間還有壽險保障,還有人認為比較適合幫小孩買,繳費20年後,小孩可能還不到30歲,領一輩子可以領50年,非常划算。
再想一下,繳費20年後,可多賺到相當於現在的13萬,或是再多領20年的紅利年金後,總共領到的價值約是261萬,扣掉繳費金額價值,實質賺到的約是現在的108萬價值,加上這段期間的保險,用40年的時間,是否值得可自己評估。而且光是比較投資報酬率時,也要記得把儲蓄險提供的壽險價值計入,意思是,投資0050時,也要把每年投保相同理賠額度的保費扣掉,實際投入0050的金額不是每年10萬元,而是扣掉壽險保費後的金額。
我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,重點其實不是在問能不能買這個儲蓄險(數字都是假的),而是你看到了一項投資機會,或是金融商品,你會如何計算、分析與評估,來判斷這個機會值不值得,適不適合,千萬別被過往的資訊與習慣給僵化了。也有些人認為儲蓄險不該拿來跟股票投資做比較,或是有其他投資報酬率更差的投資可以比,儲蓄險被過度汙名化了。
我們可以看到,不同人、不同年紀、不同生活背景、不同需求與不同價值觀,就會有不同的思考角度,而每個角度都各自合理,但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。有些網友表示不會買的原因有幾點,譬如提前解約要扣一半所繳保費,資金不能自由運用,有的覺得繳費時間過長,10年才會考慮,有的覺得投報率太低,考慮上通膨,這樣的投資並不划算。圖片來源:作者自製 我們看圖表左邊1至20年是繳費期間,每年要繳10萬,但折現後的數字是逐年降低的,也就是換算成目前的實際價值(消費力),20年的總繳金額價值約是目前的153萬多,不要只是看帳面上的200萬。有人提到,繳費20年後可以獲得50%的獲利報酬,雖然年化報酬率看似不高,但之後每年都可以領到20萬元,相對於300萬的終值,等於是每年都穩定獲得667%的投資現金流入(相當於利息或配息)
柯文哲團隊深知這個道理,以IG為例,比起其他兩個候選人的內容,柯文哲的內容可看性更高,有效訊息更多。他的政治生涯主要發跡於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。
這説明,柯文哲的社群媒體內容是有吸引力的,不管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,都可以從他的內容中找到素材和話題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三人的社群媒體營運情況差距到底在哪裡? 首先,柯文哲的內容更符合段影音時代的傳播規律。
那麼,柯文哲的表現是否名副其實,賴清德和侯友宜又有沒有機會在年輕群體上破局呢? 柯文哲歷來深耕年輕群體,其社媒內容個性突出,引人注目 柯文哲的「年輕代言人」形象是偶然形成的,後期經過不斷塑造加強,成了今天的樣子。第三,凸顯他個性的日常行程文宣影片,比如品嚐美食,拜會族群,體驗不同職業。